一台台现代化农机竞相在麦田里穿梭,展示着高超的作业能力。保定日报通讯员 董伟 摄
割完小麦,麦客们顾不上休息牵引着玉米播种机播种玉米。保定日报通讯员 张旭宁 摄
现代农机合作社引领小农户迈向大农业。图为鑫农农机合作社里的一台台整齐待发的农机。保定日报通讯员 董伟 摄
(资料图片)
麦客马万通驾驶着联合收割机抢收小麦。保定日报记者 云娟 摄
为使农机始终处于较好状态,夜晚,庞向前对农机进行保养。崔路通 摄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掌握一些农机维修和使用保养技术非常重要。图为麦客正在为联合收割机清理空气滤芯。崔路通 摄
丰收的小麦让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保定日报通讯员 张旭宁 摄
结束了一天的劳作,麦客们围坐在一起吃饭,虽然很累但很快乐。崔路通 摄
仲夏时节,骄阳似火。炙热的阳光,把丰收的麦地染成了金色。麦子熟了,喜悦写满庄稼人的脸庞,和他们一同喜上眉梢的还有新麦客。与传统麦客不同,没有镰刀、麦垛,他们是跨省作业,以一当百的大型农机手。
38岁的庞向前,家住蠡县大百尺镇南许村。2007年起,他开始成为一名职业麦客,至今已在行业里干了15年。
6月9日,烈日当空,记者在村里见到他时,他被晒得皮肤黑红,见面第一句话就是,“现在正是忙的时候,乡亲们都排着队等机器。”他一边说,一边拧开一瓶矿泉水,“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完。
麦收时节,农时紧迫。庞向前告诉记者,距离麦收还有半个月时,他的合作社就已经接到了当地3个种粮大户的3000多亩订单。今天一大早儿,他便指挥着员工们准备大干一场。一边,预约电话响个不停,另一边,6台小麦收割机正在接受调试,庞向前忙得不亦乐乎。
马万通是合作社的一名老员工,对于到来的麦收季,他格外有底气。“现在小麦收割机都安装了智慧系统,能够实时记录相关数据,总产量和亩产量都能在作业完成后显示出来。”马万通说,他的手机里安装了“华测农服”APP,可以实现农机的精准定位和状态监测,并且能对农机作业进行调度管理,统计作业面积,监控作业质量。
上午9时,坐在联合收割机操作室里的马万通,娴熟地驾驶着收割机收割、脱粒……“我现在开的这个收割机每秒小麦喂入量为8公斤,是目前最先进的联合收割机,驾驶室不但有空调,密闭性也好,你看这个显示屏,配备车载测亩仪,收割机围着麦地转一圈,通过卫星定位,就能测出具体亩数。现如今最脏最累的活儿都被机器代替了!”马万通感慨道。
随着劳作环境不断改善,劳动效率大幅提高,农机利用率不断提高,每年麦客们都会跨区作业,像候鸟一样,追随着小麦成熟的轨迹,自南向北,哪儿的麦子熟了就去哪儿。“去年我们合作社去了湖北荆门、河南驻马店、山东德州,然后回当地收麦子。”庞向前说,这种每年一次的逐麦“迁徙”要持续一个多月。如果顺利,一个多月持续工作,一台联合收割机一个麦季就净赚六七万元。
如今,庞向前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拥有小麦联合收割机6台、玉米联合收割机6台,大型拖拉机28台。这一台台现代化农业机械既提高了劳作效率,也让麦客们的收入有了大幅提升。提起当麦客给家里带来的改变时,员工马孟静停下手里的活儿说:“今年春天,我刚刚买了村里开发的新民居。6月份,老二就要升入高中了。”一说起这些,马孟静浑身充满了干劲儿。
从85马力6万一台的东方红拖拉机,到如今210马力85万一台的凯斯2104拖拉机,从75马力8万一台的雷沃谷神联合收割机,到如今240马力87万一台的约翰迪尔C440联合收割机,从车耕一小时五六亩地,到如今一小时最少30亩地。十几年的时间里,庞向前一直感受着农业机械飞速发展给生活带来的改善。
在各级农业部门的支持下,2014年,庞向前成立了鑫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共有员工25人,拥有大型机具300多台,年作业面积10万多亩。“有活儿一起干!”庞向前说,新麦客很少有“单枪匹马”,“组队”是常态。越来越多的当地新麦客开始依托他的合作社外出作业,合作社成了新麦客的“家”。
远处金色的麦田,耀眼的阳光洒在刚收完的秸秆上,景色如画,引入遐想。庞向前憧憬着未来,“接下来,我还要参加农机专业培训,做一名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麦客’,带领大家伙儿过上幸福生活。”(保定日报记者 云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