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地板的声音_踩地神民俗-焦点速递

2022-12-30 18:57:38     来源:万能网

踩地板的声音,踩地神民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资料图】

1、德昂族的泼水节  德昂族人也过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鼓舞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

2、届时,每家的晚辈年轻人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长辈请出来坐在堂上,向他们叩头请罪,请他们原谅晚辈的一年来不孝顺的地方。

3、长辈们也要检讨一年来在为晚辈树立榜样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

4、然后,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在和睦、勤劳的气氛中度过。

5、如果父母去世,兄长、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为洗手洗脚的对象。

6、   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心中有所感悟,决心好好伺奉母亲。

7、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

8、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一头撞死在树上。

9、儿子痛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以后就演变为一种习俗。

10、  习俗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在绝大多数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爷,并有小和尚。

11、所有小和尚的斋饭由全寨人轮流布施。

12、在部分德昂族中,过去一直有见杀不吃、闻声不吃的习惯。

13、直至1950年后,这些情况才有所改变。

14、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俗,不论酒席宴上菜肴多少,均要有一碗用新鲜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时蘸辣椒水吃,别具风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婚俗  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订婚仪式上要斩鸡头,如果鸡头与鸡身分为两半,双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赞同这门亲事,就不许杀鸡。

15、婚礼通常要进行3天,3天之内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里贺喜,由新郎新娘的双方家长宴请,并伴以对歌,彻夜不眠地欢歌笑语。

16、  食俗  德昂族绝大多数以大米为主食,部分地区杂以包谷和薯类。

17、均以蒸焖而食,擅长制作各种粮食制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汤圆等。

18、   蔬菜种类繁多,竹笋是四季不断的蔬菜之一,除鲜吃外,多加工成酸笋或干笋食用。

19、其他蔬菜的食用,都习惯于在煮炖时配酸笋。

20、酸笋用途十分广泛,即使在炖鸡、炒肉或烹鱼时都要加酸笋调味。

21、受当地汉族的影响许多汉族风味的腌菜、腐乳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见的小菜。

22、    德昂族种茶历史怂久,茶在德昂族民间不仅是常备的饮料,也是馈赠亲友的最好礼品。

23、德昂族也饮酸茶,又称湿茶,古称谷茶或沽茶。

24、味酸涩,能生津解渴。

25、并有解暑清热,消食的作用。

26、饮酒则多是自家酿制的竹筒米酒。

27、  节庆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

28、如: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节日,都要敬佛。

29、   开门节时有寺庙的村寨要进行“格听祭”(庆祝丰收,喜尝新米之意),要从傣历12月13日开始准备,有舂新米、煮新饭、做年糕等活动,并要选出两块年糕送入本寨的公房(专供全寨祭祀用的房屋),次日全寨开祭,要由本寨里的能工巧匠用竹篾做成小房(傣语称格听),内装年糕,由众人抬着小竹房到寺庙朝拜。

30、   烧白柴这天,各家要杀鸡备酒,全寨共聚一餐,各家还要制作各式糯米糕点,用芭蕉叶包好,蒸熟并随身携带相互赠送,相互品尝各家的风味,新婚夫妻要带上加糖的年糕到本寨头人和长辈家中告拜。

31、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32、一般选在春季,届时要杀猪、杀鸡,由祭司画纸龙,众人叩拜,然后一起饮酒野餐,醉酒后相互打骂,发泄平时相互之间的不满。

33、此间不许别人劝阻,直到双方斗得精疲力尽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34、  编辑本段藏 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35、   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36、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7、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经常有人经过的地方。

38、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39、   5、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40、   6、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织地毯等。

41、   7、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42、   8、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43、   9、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44、   10、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45、   1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46、   12、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47、   13、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再从地上捡起来。

48、   14、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装出来给你,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吃的装上。

49、   15、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所有人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50、  编辑本段彝 族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

51、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

52、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

53、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54、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

55、因此又称过大年。

56、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

57、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

58、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59、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60、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61、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62、   “火把节”庆祝共三天:华夏族——汉族先民的形成 汉族的得名,是因他们建立汉代大帝国,先秦时期原名华夏,或称华,或称夏,是汉族的先民。

63、炎黄二帝传说是华夏的民族英雄,所以人们常说汉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

64、下面仅就汉族先民——华夏族的形成,勾划一个基本轮廓,或者说对他的面貌作一速写图像。

65、 一、从历史文献的记述分析 我们看到的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在此以前,通称为传说时代;计算它的单位不是用百、千、万年,而是用十万、百万年。

66、从猿到人的过程是极为漫长的,从猿人到现代人也已经过三、四百万年了。

67、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存在着不少的原始群,缓慢地逐渐增殖裂变,形成为氏族、部落,经由部落联盟而进入国家。

68、中华大地上远古时期存在许多氏族部落,古称“万方”、“万邦”或“万国”。

69、他们各自均有自己祖先起源的传说,在通婚、联盟的过程中,相互交往、渗透、融合,社会体制、经济生活和文化历史诸方面均打破了过去的单一型局面,逐渐向复合型发展,祖先源流的历史也像滚雪球一样,将东西南北众多氏族部落的英雄人物,混揉组合成为一个体系,人为的制造一个传承的序列。

70、世界各族均有类似现象,和类似的传说时代。

71、 当时没有文字,原始人群只能世代口耳相传,以便将历史保存下去,总结经验,鼓舞斗志,人类从一开始就十分珍视本族的历史,但由于条件限制,主观认识上的局限性,难免增加或遗漏,并杂揉许多神话;又加上后人因主观倾向不同,史料来源不同;所以文献记录的传说时代的历史往往矛盾纷繁,神人难分,时间不准确,地域不易定,人名、部落名和地名常常混一,事件、当事人和序列往往错乱。

72、但是,某些基本素材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仍可大体上找寻一个基本线索。

73、 华夏族的历史,传说从“三皇”、“五帝”开始,以后就是“三代”——夏、商、周(周又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二段)。

74、在春秋战国之际,“华”、“夏”和“华夏”作为民族名称,正式见于史籍。

75、 “三皇”和“五帝”究竟是谁?各说不一。

76、“三皇”或说是伏羲、神农和燧人,或说是伏羲、神农和女娲,或说是伏羲、神农和祝融,或说是伏羲、神农和黄帝,或说是天、地、人三皇,或说是天、地、太三皇。

77、“五帝”也有类似传说,或说是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或说是黄帝、帝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帝尧、帝舜,或说是少昊、颛顼、高辛、唐、虞,或说是神农、黄帝、帝颛项、帝窖、帝尧、帝舜,或说是黄帝、金天氏、高阳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或说是黄、赤、黑、白、青五帝。

78、上面有将六人称为“五帝”的说法,他们解释因为六人均合五帝星座。

79、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教授长期研究古代历史,提出传说时代的历史累层造成学说,确属科学的见解,和我在上面提出的渗透融合观点,是完全一致的二本质的问题,不在于“三皇”、“五帝”究竟是谁,也许它们将是一个永恒之谜,无法正确回答,这里不妨提倡“模糊史学”:重要的问题在于实事求是的解答出现这些纷繁现象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80、 古代有些学者认为当时众多氏族部落中,有熊“国君”少典和有蟜氏女结婚,生炎帝和黄帝,他们的后嗣子孙繁衍发展为华夏族。

81、虽然这个故事经过许多学者考订研讨,指出其中存在不少问题,但从传说时代到文字记录,一直流传下来。

82、按《史记》、《国语》等史籍整理的远古历史,活动于黄河中下游的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亦即华夏族,均出于黄帝.华夏族的远古历史,上面仅描述出了概略情况,当然不能全盘否定,但也不能全盘肯定,尚待批判继承,深入研究。

83、 作为一个民族,始终都在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增殖裂变,有时同源异流,有时异源合流。

84、华夏族也不例外,按上列表格,似乎华夏族的夏、商、周三代出于一根,为同源异流;但作为三个不同的共同体,他们各有自己活动的基本地域,各有自己祖先历史的传说,各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生活,各自的经济水平也有差别,即使三代出于同源,在一两千年的演化中,难免量变和质变;如果按层累造成和渗透融合观点解释以上表格,可能更为适当。

85、 华夏族在三代时期及其以前,显然存在许多民族部落或方国,所以古代有“诸夏”或“诸华”一词,其中以夏、商、姬、姜四个共同体或族系的史迹最为丰富。

86、他们之间也有一个渗透融合的问题。

87、长期的通婚、战争。

88、结盟、通商等交往的过程,既是一个矛盾统一的过程,又是一个渗透融合的过程,他们的社会生活诸方面渐趋一致,形成为一个古代民族——华夏族。

89、“夏”的得名,显然与夏王朝的建立有关,古人解释“夏”为“大国”,乃自称美名;周人往往自称为“夏”,历史上有“周人尊夏”的记载。

90、至于“华”名,似由一望可辨的服饰而来,和被发着不同,夏人冠冕博衣大带采饰,古人解释“冕服采章曰华”,亦当为自称美名。

91、古代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就是以夏商周三代为核心的华夏文化。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社会生活 彝族火把节 同源异流

[责任编辑:news001]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