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早晨,阳光映照在太行山,唤醒了一个个山坳里的村庄。河北省涉县王金庄曲曲折折的石板路上、层层叠叠的梯田上,渐渐热闹起来。
【资料图】
“虎林,咱们从王茂荣家的地犁起吧,一共4亩。”
“行,然后是王茂金家的2亩、王英奎家的3亩……”
“85后”新农人王虎林和合作伙伴曹火灵在梯田上操作着旋耕机,沉寂一冬的土壤被翻得松软。不一会儿,一块块梯田从浅灰变成了深黄。
↑王虎林(右)和曹火林(左)操作旋耕机在梯田上耕作。新华社记者 邹尚伯 摄
王金庄村位于河北省涉县井店镇,这一带山高石厚、土薄水少。当地农民修建梯田历史悠久,种植谷子、大豆等维持生计。梯田规模庞大,仅王金庄一带就有8万多块。2022年5月,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以前上山不方便,犁地全靠毛驴,现在把路修到了梯田上,电动三轮车拉上旋耕机,犁地方便多了!”王虎林感慨着,“尽管如此,很多人岁数大了,犁地还是困难,有的撂荒地草都比人高。”
↑一条水泥路横贯梯田。新华社记者 邹尚伯 摄
今年开春后,王虎林通过“胖驴儿合作社”发起了梯田“春耕计划”,由合作社提供犁地设备和劳动力,解决村民犁地难的问题。村民们在秋收后,以每亩地10斤谷子作为“费用”付给合作社。
这个消息在村里传开,“犁地困难户”踊跃参与。目前,合作社已经和200多户村民达成约定,犁地服务将覆盖近千亩。
晴空万里,山间的风呼呼作响。“这片石堰有坍塌倾向,还有这片,已经破损了,抓紧记录一下。”山坳这边,涉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海飞和他的同事们在做调研。
↑王海飞(右一)和同事们在梯田上做调研。新华社记者 邹尚伯 摄
为了保护梯田,涉县2022年制定了《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保护管理办法》,完善了农耕文化保护利用管理体系。
“我们现在正筹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研讨会,并准备建设梯田博物馆、农耕文化体验园来发展旅游。”王海飞说,今年还会重点挖掘梯田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开发系列产品,以实现农业提质增效,推动乡村振兴。
时近晌午,曹火灵在石堰上支起锅台,将水煮沸,从布袋里掏出几把小米撒了进去。曹火灵说:“这个小米是梯田老种子种出来的,煮出来的饭软糯香甜,已经卖到很多地方了。”而王虎林则匆匆下山,因为下午有5000斤的小米等着他快递发货。
王虎林在2015年返乡创业,发展电商产业,并成立农业合作社开展春耕服务。这一年,借助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名气,小米、花椒等农产品销售势头良好。“现在产品不愁卖,去年到现在,从我这儿卖出四万多斤小米。今年,手里已经有两万斤订单了。”王虎林说。
↑王虎林将打包好的小米装车。新华社记者 邹尚伯 摄
在王虎林的电商店铺旁,是王金庄“种子银行”,里面保存了77种171个传统农作物种质资源。负责人刘玉荣说,村民春天借种子种地,秋天按1:1.5的比例返还种子。农产品卖得好,农民种地积极性就高,来借种子的也就会多。
抱着孙子,村民江喜元来到“种子银行”,“合作社已经帮我犁了地,我准备种红谷,想借这个品种。”
“好嘞,您在这儿按个指印,我替您签字。”厚厚的一叠登记册上,按满了密密麻麻的红指印。(记者 岳文婷 邹尚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