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龙头如何舞起来|全球微头条

2023-03-31 04:59:38     来源:光明网

长三角一体化,龙头如何舞起来

——上海推动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


(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调研组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首届进博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明确要求:“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信用+医疗”首批试点医院启动。资料图片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三月的春风吹拂下,走上连接上海青浦与苏州吴江的元荡慢行桥,两边一派江南水乡好风景。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近年来,一批重点项目在这片示范区落地建成,一批一体化制度创新复制推广。在位于沪苏浙交界处的长三角联合生态修复基地青浦片区,只见几十棵新植的水杉立在波光粼粼的元荡湖边,一片生机盎然。

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水杉是不久前由一家造成生态损害的企业补植的。由于在原址补种已无空间,支付赔偿金又难以在短期内达到修复生态的作用,上海青浦区检察院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创新引入“碳汇修复”理念。涉案企业于2022年9月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认购1.12万元核证的林业碳汇,成为全国首例碳汇认购司法实践案例。

很快,将“认购碳汇”与“补植复绿”相结合的司法创新,在长三角地区引发示范效应。今年3月,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检察院与两名滥伐林木案的被告人达成了同样做法的调解协议。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这样的创新实践在长三角地区得以复制推广、更好助推一体化发展的案例还有很多。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在兄弟省市间互相学习借鉴,让城与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首届进博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明确要求:“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今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即将迎来5周年。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举足轻重。开启新征程,长三角肩负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代使命。如何更好扛起责任、攻坚突破、示范引领?上海在其中怎样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光明日报调研组近日走进“长三角”,探寻沪苏浙皖协同发力的关键点。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资料图片

1.连线成面,助推长三角“科创风潮”

“长三角创业地图”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是一张有魔力的地图:找人才、找场地、找资金、找订单、找研发、找项目、找政策……创业者的急难愁盼,在这里“事事有回音”。

这张地图由上海市杨浦区牵头开发建设、接力科创具体运营。接力科创公司相关人士对调研组表示,“长三角创业地图是专门为创业者定制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目前已覆盖长三角27个核心城市、逾900个产业园区,实现212所高校就业办信息集成,平台项目16863个。”

2022年11月15日,“长三角创业地图”升级为“长三角创业一件事”,并被列入《上海市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年度工作要点。

一张张图、一件件事,汇聚着一股股蓬勃力量。几年间,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肩挑重任的长江三角洲不负众望,硕果累累。

四年多来,长三角以全国1/26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1/6的人口,创造了近全国1/4的经济总量,是中国经济重要的压舱石。同时,2022年,长三角地区GDP总量为29.0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24%;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货物进出口总额4712.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7亿美元,占全国自贸试验区的比重分别为41.8%和43.0%。长三角代表中国参加全球竞争,在国内大循环中也起到关键作用。

提起G60公路,长三角“科创圈”几乎尽人皆知。一条高速公路靠什么“出名”,又靠什么吸引各路优质资源集聚,成为一条活力涌动的“科创走廊”?走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调研组试图寻找答案。

2016年5月,地处上海郊区的松江区启动建设“G60科创走廊”,当时这一带还是阡陌之地。短短几年时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创新策源地。

“推动与长三角周边城市的分工合作,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和水平。”两次扩建,九城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聚焦“科创+产业+金融”深度融合,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正式运行后,已建立500个拟投企业项目库。连续举办4届的G60科技成果拍卖会,交易总额累计突破91亿元……

由点到线、到面,抓住关键,层层推进,上海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是中央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定位和战略要求。目前,超强超短激光装置、软X射线装置、转化医学设施等新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硬X射线装置、光源二期线站等加快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初显成效,医疗机器人、流程智能等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筹建;各类战略科技力量的不断提升、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为未来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完善,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依托9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4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等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群体,依托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机构,依托高校研发创新和开放式创新,上海正全力“领跑”,助推长三角形成“科创风潮”。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长三角地区将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临港会场)。新华社发

2.“破圈”交友,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朝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目标,一体化发展一直在加速。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破圈”交友,形成较强的城市联动效应,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素有“浙江接轨上海第一站”之称的嘉善,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组在这里获得了一串嘉善接轨上海的密码“13579”:如今,10%的嘉善人在上海学习、工作、生活,30%以上的工业品为上海产业配套或通过上海进入其他地区,50%的农产品销往上海,70%的游客来自上海,90%的外资、县外内资与上海相关。

“上海大都市圈”周边的浙江省平湖市也是一个典型案例:平湖市已经形成“五成游客来自上海,六成农产品供应上海,七成高层次人才来自上海,八成工业产品中转上海,九成招商引资项目来自上海”的“56789”现象。

毗邻大城市的小城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承接大城市功能疏解,拉长大城市长板,补齐大城市短板,共同发展“都市区经济”“都市圈经济”,实现“1+1>2”的要素整合效应。

由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开展的“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研究显示:沪苏同城化趋势显著表现在各个方面。创新合作、商贸联系、社会文化方面,在全国145个样本城市中,苏州与上海的联动发展情况均排名第二;在交通人口方面,沪苏两地之间每天有200多班高铁往返,从上海虹桥站到苏州北站最短只需21分钟。“打高铁”上班在沪苏两地成为可能;苏州也是与上海人口日常流动最为频繁的城市,占比超过20%,远超其他城市;在政府合作方面,苏州排名居首,政府层面交流较为密切。“沪苏同城化”在教育合作方面也迈入快车道。

调研分析显示,像苏州、杭州、南京这样的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处于与上海联动发展的第一梯队,也是与上海联系最为密切的长三角城市。而与上海具有强联动与较强联动的35个城市中,长三角地区占据了一半。

在“破圈”和“建群”中,长三角加速融通共赢。以上海为中心的“上海大都市圈”一直是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中的最强核。当前,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已经进入2.0版本,新型城市合作带来新的发展增量,通过技术进步与机制创新,将形成名副其实的更强劲、更活跃、更集聚的增长极与世界级城市群。

无论是“毗邻县域”发展还是“双城记”的演化,长三角不同区域“破圈”交友后,优势互鉴、功能互补、界限消弭,更大的发展动能、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已现雏形。

3.多措并举,建设国际开放枢纽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一东一西两个重大战略承载地,被视为上海对外、对内开放两大扇面的重要枢纽和试验田。

“大交通”“大商务”“大会展”“大科创”,地处长三角地区交通网络中心的“大虹桥”,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助推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使命。历经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从虹桥商务区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大虹桥”蓝图基本绘就。

从空间上看,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就相当于一颗“纽扣”,纽扣扣准了,上海毗邻区、“上海大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层级空间的各类资源要素就能经此汇聚、交融与配置。

“中欧班列—上海号”从“大虹桥”始发,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货源箱量占比达86.9%,直接、间接服务长三角地区进出口企业2000余家。目前已有35家国际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入驻虹桥海外贸易中心,联系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全球化贸易投资服务网络。

自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两年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重点打造贸易经济、数字经济、高端服务、时尚消费4个千亿级产业生态集群,以及生命新科技、汽车新势力、低碳新能源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虹桥已从“上海的虹桥”变成了“长三角的虹桥”“中国的虹桥”乃至“世界的虹桥”。

再看临港,曾经,这里“打到车都难”,如今塔吊林立、货车穿行,到处都在火热建设。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在这里启用,上海天文馆在这里开馆……真正实现了“三年大变样”。

2019年至2021年的三年间,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8%;三年来,通过改革形成典型制度创新案例87个,其中全国首创性案例36个,“五自由一便利”制度体系逐步形成。

三年来,临港新片区在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上取得新成效。先后引入北京大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上海交大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平台等14家高水平科技创新机构。包括“东方芯港”“生命蓝湾”在内的七大特色产业园区聚集了一大批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前沿产业项目。三年来,累计签约前沿产业项目超300个,总投资超4200亿元。

今年2月,上海市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外汇管理新政由临港新片区扩大至上海市全市。上海跨境投资便利化水平再度提升,为全国外汇领域改革开放试制度、探新路积累经验。

走访“一东一西”两片试验田,调研组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临港、虹桥各有侧重,但共同要义都是——以更大力度、全方位的制度创新推动改革开放水平显著跃升,并在持续扩大开放的进程中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进而让上海在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中占据关键位置,具备强大引领力和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当下上海需继续着力的方面。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今天的上海所追求的国际化,不仅是表面的、量的层面的国际化水平,更需在内在功能、底层逻辑等方面对标国际、接轨国际、引领国际,体现出“质”的竞争力。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如何进一步激发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下好先手棋,找准突破口,上海正努力承担更多国家改革试点任务,放大改革创新效应,在新征程上舞动“龙头”,和苏浙皖携手,深入谋划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文章。

4.超大城市如何为“一体化”赋能提速

着力抓好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推动国家重大战略走深走实

上海一直是国家战略集中承载地和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地,在高水平上做文章,始终保持改革开放排头兵的角色,既是上海的优势,也是上海的使命。依托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上海临港新片区……推动重大功能性机构尽快落地,加快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开展更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是上海一系列的改革开放“王牌”。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有力有序有效地推动一体化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龙头引领作用不断增强,长三角主要城市与上海在市场合作、社会合作与政府合作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突破,集中力量,进一步推动长三角更高水平开放,更有力参与国际竞争。

深化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质量发展要紧抓创新,从科创实力来看,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专利授权总数超过143万件,约占全国专利授权总数的31%,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

调研组注意到,上海通过强化全过程创新理念,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结合起来,把底层技术和市场前景结合起来,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形成生产力,实现了全链条加速扩散。在巩固放大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提高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的同时,上海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三大先导产业促进了创新要素和市场主体的集聚,优化打造了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形成了具有创新策源意义、引领赛道风口的“核爆点”。在产业数字化带来生产组织和商业模式变革的背景下,上海更是运用大数据和科技手段,编制产业链基础资源图、产业链断链风险图,以此为基础创建产业合作清单、建议清单和揭榜清单,“两图三清单”就相当于产业大脑,据此可以指导产业升级和发展、招商引资、产业布局等。人才政策方面,上海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增强高校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持续优化政策制度供给,加快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在调研中,有关专家认为,未来,要进一步加快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国家战略科技任务为牵引,强化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在裉节问题和卡脖子领域尽快实现突破。随着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融合不断加深,城市之间的物流、人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以及公共服务的共享性不断增加,要全力锚定战略必争领域,助力面向全球市场展开竞争的优秀企业脱颖而出、加速成长。

加强区域协调和联动发展,探索跨省域一体化发展新路径

上海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引领作用体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有四:一是市场主体经济与技术联系持续增强,二是社会大众往来更为频繁,三是政府间合作日益紧密,四是省际毗邻县城的发展在建立跨省合作区上寻找突破。

调研发现,从投资联系看,上海对所有样本城市的投资金额中,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的投资占比高达四成;从协同创新看,上海与长三角城市的合作申请专利和专利转移数量,均占到所有样本城市的40%以上;从交通网络看,长三角地区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主要资源配置节点、向外辐射的、较为密集的一体化高铁网络,“一日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范围大幅扩大,形成了较为频繁的人口通勤与流动;从政府往来看,长三角政府部门间形成了较为成熟和通畅的沟通交流机制与渠道,政府间的合作十分密切,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主要规划中的一个关键词汇就是对接上海。

有关专家认为,朝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长三角一体化仍有不少发展空间。面对城市群内部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与其他区域国家战略联动水平还不够紧密,与世界先发城市群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等挑战,建议长三角区域坚持共建共享,探索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坚持内外联动,构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协同新格局,坚持协同创新,汇聚世界级城市群加速建设新动能。要立足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谋划战略联动,进一步深入探索长三角与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双城经济圈、“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区域成体系、协同推进的对接方案,强化上海在区域重大国家战略联动发展中的关键节点作用。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颜维琦、孟歆迪、任鹏;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助理研究员吴胜男)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31日 0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标签:

[责任编辑:news001]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