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机构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券商积极发力机构业务,而场外衍生品业务则是机构化时代下的重要抓手。申万宏源相关研究课题显示,场外衍生品业务作为金融市场主要的风险对冲与收益增厚工具之一,其特有的可定制化、灵活性、杠杆性极大满足了市场机构客户的投资需求,同时也带动和激活了券商其他业务的共同发展,产生业务协同的“多赢效应”,将成为券商差异化竞争的重要突破点。
券商持续打造
场外衍生品业务核心能力
(资料图)
随着金融衍生品品种的不断扩容,券商衍生品业务迎来发展机遇。在业务规模方面,2022年,券商场外衍生品累计新增名义本金83084.75亿元,同比下降1.13%;存量名义本金规模20868.2亿元,同比增长3.48%。其中,收益互换存量名义本金规模8953亿元,同比下降12.75%;场外期权存量名义本金规模11915亿元,同比增长20.28%。
目前,上市券商2022年年报正在披露中,衍生品业务发展脉络也逐步清晰。2022年,部分券商衍生品投资较好地抓住市场波动带来的交易机会。例如,中金公司持有的场外衍生品交易对冲持仓权益投资为与客户签署的场外衍生品交易协议项下的目标资产为1091.46亿元,占交易性金融资产总额的40.51%。国泰君安权益类场外衍生品累计新增名义本金4679.82亿元,同比增长20.3%。中信证券境内外场外衍生品业务规模都保持增长。其中,境内日均名义本金同比增长13%,境外合约成交总额同比增长5%。
申万宏源证券公司执委会成员汤俊表示,“衍生品业务是公司资本中介业务的核心和综合金融服务的助推器,公司围绕客需驱动,持续发力场外期权、收益互换、跨境交易、收益凭证等业务。在2022年市场大幅下行、波动率骤升的环境下整体做到了稳健发展,为公司贡献了持续、稳定的收益。场外期权股票类业务新增名义本金规模逆势增长,收益互换完成DMA业务模式切换、规模快速增长,跨境业务布局取得重要成效。”
“券商传统的经纪业务、投行业务、方向性自营投资业务等具有较强的周期性,收入取决于市场冷热,而在场外衍生品业务中,券商通过为交易对手提供风险对冲和资本中介,规避了单边下行与底部震荡的市场风险,理论上任何行情下都可以赚钱,因此成为券商未来的重点发力业务。而且,随着场外衍生品市场规模扩大,交易对手方增加,风险对冲工具也更加丰富,券商的服务将更加高效可控。”华宝证券分析师李亭函表示。
不断加大业务投入
二级交易商有“黑马”
从去年的市场表现来看,在衍生品业务领域,头部效应下也有不少二级交易商展现快速发展态势。国联证券股权衍生品业务去年实现收入2.92亿元,自有资金的收益率近12%,加上场外期权和收益互换,去年该业务的规模达到367亿元,同比增长103%。根据中证协2022年公布的证券公司基于柜台与机构客户对手方交易业务收入情况,国联证券位列行业第10。
2022年,方正证券收益互换业务和场外期权业务新增名义本金分别同比增长192.36%和211.86%。东方证券做市收入同比增长86%,全年场外期权交易规模1032.96亿元,同比增长53%,收益互换交易规模187.58亿元,是上一年的8.5倍。
作为金融创新业务,近年来券商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打造场外衍生品业务核心能力。不过,券商参与场外期权交易实施分层管理,仅有部分公司可以参与场外期权业务。最新一期场外期权交易商名单(截至2022年9月27日)包括8家一级交易商及37家二级交易商。其中,一级交易商可直接开展对冲交易,二级交易商仅能与一级交易商进行个股对冲交易,未能成为交易商的券商不得与客户开展场外期权业务。
招商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郑积沙团队表示,“券商若想实现衍生品业务上的快速发展和稳健盈利,需要在业务资质、资金实力、客群基础以及人才、系统、风控等综合实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衍生品业务具有强者恒强的特点,业务集中度较高,综合实力强的券商在衍生品市场中容易形成垄断。”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全面注册制下,随着衍生品日益丰富,券商引入优质资产,融券业务加速扩容,均有望为券商带来新的资产端机会。”
“券商已经逐渐加大对场外衍生品业务的投入比重,作为市场上最了解场外衍生品的机构之一,在2022年场外衍生品市场整体停滞的情况下,券商同业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也说明了其对场外衍生品未来发展的信心。但是场外衍生品业务属于重资本业务,在交易对手和对冲工具有限的情况下,DMA-SWAP等业务中需要负债帮客户增加杠杆,场外期权等业务中需要持有大量股票、股指作为对冲持仓,这对券商的风控指标提出了考验,迫使其融资扩表,增加资本金。”李亭函补充道。
(责任编辑:王晨曦)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