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国网财经4月24日讯(记者 杜丁)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的急性病毒性肝炎。免疫抑制患者感染HEV后,可进展为慢性戊型肝炎,甚至肝硬化。目前HEV已成为全球成人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
日前在“戊型肝炎预防和诊疗进展”论坛暨2023年5期重点号组稿会上,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指出,慢性戊型肝炎是指患者的血液或粪便中HEV RNA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主要由HEV基因3型和4型引起。病毒主要经摄入污染的动物肉类或内脏、水产品及污染的水、或血制品传播。患者临床表现多为无症状或轻度症状,肝外表现患者(有肝病或无肝病)也可能发生慢性HEV感染。目前,慢性戊型肝炎多发生于免疫抑制(器官移植、血液肿瘤、化疗或放疗)或免疫障碍(HIV感染等)患者,其中实体器官移植患者发生慢性HEV感染较血液肿瘤患者更常见。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南月敏教授表示,2022年《戊型肝炎防治共识》(“共识”)的发布填补了我国戊型肝炎防治指南的空白,共识在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预防、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均给出了新的理念并提出了指导性建议,使临床医生有了更清晰的诊疗参考意见。“在预防方面,由夏宁邵教授带领团队研发成功的、全球唯一证实有效的戊型肝炎疫苗,也让我们对加强戊型肝炎的防控充满信心。”
作为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埃希菌)研发的领军人,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夏宁邵教授回顾了疫苗研究的艰辛历程,并重点介绍了疫苗自2011年正式获批上市后长期的有效性及跨型保护的数据。研究显示,相比于天然感染,HEV疫苗能够诱发更多高效的中和抗体。HEV疫苗在孕妇、65岁以上老年人以及乙肝携带者等人群中均具有良好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当天,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王麟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尹鑫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周乙华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赵景民教授分别从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病原学、诊断、治疗、预防等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
戊型肝炎预防和诊疗进展高峰论坛由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