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悟·情怀|槐花的味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刘艳红
人间最美四月天。在桃花、梨花、杏花以及油菜花都争先恐后展露芳姿之后,这颜色单一纯白色的槐花才静悄悄地姗姗来迟。没有桃花的红色预告,没有杏花的招蜂引蝶,好像一夜之间,就静悄悄的一串串、一簇簇挂满了枝头,只是那满树的白色、空中飘来的一股似有似无的甜蜜在告诉着人们,槐树开花了。
老家亲戚给我送来了一兜刚刚采摘的新鲜槐花,我赶忙淘洗、控水、下油锅,再加入打散的鸡蛋,中火煎至两面焦黄,不待晾凉,就迫不及待地吹着、哈着,品尝着今年的第一次槐花饭,外焦里嫩,纯粹天然,透着一股没有任何添加的香甜和清爽。
在我幼小的记忆中,槐花的味道是香甜的。
记得我刚刚上小学的时候,家里新盖了平房,院子前是一棵椿树,而在平房的后边,生长着一棵桐树,一棵洋槐树。奶奶对我说,想长高就不能挑食,家里做啥饭都得吃,另外每年大年初一还要早早起床,抱着椿树转三圈,并且跟椿树说说话:“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梁檩,我长长了穿衣裳。”虽然后来长大了知道,这是奶奶教育我要早睡早起不贪懒,更要吃饭不挑食,但是,它饱含着奶奶对家风家教的传承。
如果说椿树是我长大长高的精神寄托,那么,我家房后那棵槐树就是我和弟弟妹妹几个人天天盼望的美食向往。每天放了学,我就带着弟弟妹妹沿着水泥楼梯爬到平房顶上,近距离地看看槐花开了没有。桃花、梨花、杏花一个接一个地开过去了,可槐花还是一点动静没有。过几天,槐树发芽了;再过几天,每根枝条的发芽处长出来一个小穗穗;又过几天,小穗穗一点点长长,露出来一个个小小的花苞。我和弟弟妹妹天天上去看几遍,只嫌槐花长得慢。
终于,在一个春雨过后的早晨,我们看到槐花开了:在每根槐树枝条的叶根部,那一串串含苞待放的槐花变得雪白,把那一个个的绿叶几乎罩得找不到。我爬上房顶迫不及待地摘下一串槐花填进嘴里,一股甜蜜的清香沁人心脾。
奶奶说:“这槐花半开不开,今天扳正好吃。”我和弟弟妹妹高兴得欢呼雀跃。
我跟着爸爸爬上房顶,爸爸用长竿绑上的镰刀把开满槐花的细枝条一根一根地扳下来,我就一根一根地把它们捡起,再扔进院子里的地上。虽然枝条上的尖刺扎疼了我的小手,可我还是很开心。
年幼的弟弟妹妹把我扔下来的槐树枝一根一根地收集起来,放在一堆,奶奶和妈妈一串一串地把槐花捋到篮子里。等收拾了满满一大篮,奶奶倒满一盆清水仔细清洗,再一层一层地撒上面粉,放在蒸笼里开始蒸。
妈妈活好了一盆面,搁上鏊子烧火烙烙馍。父亲剥下几瓣新蒜,再掐上一把香菜,放进石头蒜臼里,拿起同样是石头做成的蒜锤捣蒜汁。
我和弟弟妹妹一动不动地围在灶火前,都两眼紧盯着笼屉里冒出的热气、奶奶和妈妈默契地烙馍,心里却只嫌蒸笼里的槐花熟得慢。
终于,奶奶的烙馍翻完了,父亲的蒜汁捣好了。妈妈起身把锅端下火炉,打开笼盖,一股清香伴随着蒸腾的热气弥漫了整个厨房。妈妈给我们每人盛上一碗,再浇上蒜汁,搅开拌匀,就着新烙的烙馍,吃到嘴里真香啊!我们一家人吃着蒜调蒸槐花,欢笑声响彻这个小小的农家院。
槐花的味道也是清纯的。我长大后参加了工作,也结识了许多知心的朋友,他们也都和我一样,特别喜欢这种悄无声息、洁白无暇的大自然的馈赠。每年槐花快开的季节,我每天下村工作都留意着槐花长得怎么样了。等一串串槐花含苞待放时,就热情地打电话邀请他们来禹州,观赏山村办起的槐花节,并带着专门买的伸缩式园林剪刀,体验采摘槐花的快乐。
我们开车一路崎岖进村后,只见漫山遍野白茫茫,到处都是吃槐花、采槐花的游客,那欢乐的笑声从密密的槐树林里飘出来。我们提着塑料袋,扛着伸缩剪,爬到最高处,扳树枝,采槐花,这棵扳得够不着了,就换一棵继续扳。看着扳下来一大堆枝条,可捋到袋子里就没有多少,忙了大半晌,也才摘了大半袋子。我们这才真正体验到,干什么都不是容易的!
提着这辛苦劳动的果实,我们下山来到农家院,农家烙馍卷着一盘盘槐花炒鸡蛋、蒜浇粉蒸槐花,喝一口清炖跑山鸡汤,最后来一碗手擀蒜面条,每个人都直呼得劲,爬山采槐花的辛劳一扫而光。
如果朋友们工作忙得实在赶不过来,我就会把采好的槐花开车给他们送过去。我们就着鸡蛋炒槐花,说着开心的话,感觉特别亲切。这普普通通的槐花也和我们亲密无间的关系一样,纯洁,清新。
槐花里也包含着浓浓的乡愁。在我的记忆里,奶奶最亲我,我也是从小依偎在奶奶捋槐花的怀抱里长大的。当我买来摩托车后,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奶奶绕着村子兜了一圈。可当我承诺攒够钱买车后,再拉着奶奶串亲戚时,我最亲的奶奶却离我而去了。车有了,人没了,每每想起奶奶,我万分惆怅。
现在每年槐花盛开的时候,我都要蒸一锅,炒一盘,让儿子吃一顿,告诉他我小时候奶奶蒸的槐花特别香,炒的槐花特别甜,尽管那时候根本舍不得用鸡蛋而是用的面粉,调蒜汁是用筷子滴的几滴香油……
摘来的槐花一次吃不完,我会用开水淖一下,挤干水,放进冰箱冻起来,一年四季都能吃上。这朴实无华的槐花里,饱含着我对奶奶的无限思念,对朋友的深厚感情,和对家乡的浓浓乡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