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之中见痛点
江苏是外贸强省,无数进出口加工和贸易企业为江苏经济的稳定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石。据省商务厅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外贸市场主体已达8.13万家,较2020年增加近4000家。外贸企业数量庞大、经营活跃,带来了大量税收和就业岗位。去年我省进出口总额逾5.2万亿元,仅次于广东,较2020年增长17.1%。也正因为如此,新冠肺炎疫情对我省外贸业的影响尤为显著。今年春节后,疫情集中于苏锡常通连等进出口大市及沿海港口城市,疫情之痛加剧。
虽然受到疫情反复冲击,去年至今我省外贸额一直保持增长之势,行业整体的强大韧性令人欣喜。今年一季度,全省外贸业整体形势依然较好。苏州、南京等龙头城市保持了增速,南通等新崛起城市增势迅猛。海关数据显示,苏州工业园区进出口1884亿元,同比增长15.5%;南通、盐城进出口分别增长22.3%、39.1%。太阳能、手机、机电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仍在快速增长。但3月份至今,不少传统外贸企业的“困滞之痛”开始凸显,某些因疫情而长时间封控地区,如苏州、常州、连云港等地,短期之痛更为剧烈。
企业“痛”在何处?据江苏省贸促会、江苏省国际商会3月中下旬面向全省国际商会会员企业的调查,运费上涨、原材料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上升,是当前我省外贸企业面临的三个最大困难,分别占比90.29%、86.41%和66.99%。能源价格上涨、缺柜、缺工等困难也较为突出。50.49%的企业认为疫情对外贸业的影响还在加剧,主要体现为成本上升、物流不畅、订单减少等。其中,运费涨、原材料涨、物流停滞、缺少工人,或直接受到海内外疫情影响,或与之有着密切关联,已经并仍在造成大批企业面临现实困局。
103家参加调查企业中,73家为制造企业,23家为批发零售企业。除上述普遍困难外,部分企业的困难是订单减少以及海外客户诚信度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半数以上受调查企业对我省近期新增出口订单、预期出口目的地市场需求、国际物流紧张程度等方面持谨慎不乐观态度。同时,对国家稳外贸、稳外资政策落实情况及对国内营商环境的完善,大多数企业给予了积极评价。
南京市商务局外贸处人士分析认为,当前该市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上海疫情封控影响货物进出境。上海是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上海口岸是南京外贸企业的主要国际物流通道。3月28日起,上海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封控管理,进出口货运受阻严重。外贸企业面临出口难出运、进口难提货的“两难”困境。二是周边城市疫情防控措施升级致使物流成本上升。去年南京禄口机场疫情至今,该机场国际货运航班多数未复航,严重影响依赖航空货运的外贸企业出货。今年3月中旬苏州暴发疫情,周边多个区域实行交通管制;3月下旬起,省内其他各市也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交通管控,原料进不来,产品出不去,物流效率大幅下降。三是市场拓展难。“云展会”对拓展市场效果不佳,虽可维系老客户,但与新客户不见面很难建立信任。
记者调查发现,疫情中我省外贸企业所遭遇的“痛点”还有:其一,各地违规设置防疫检查点、随意限制货运,导致物流不畅甚至中断,成本大幅上升。其二,缺乏公共、统一、完善的防疫及纾困政策发布平台。其三,信用保险覆盖面过窄。其四,办证效率不高。交通运输部近日专门发文要求各地不得擅自阻断公路运输通道、一刀切劝返等,但目前地方政策并无松动迹象。此外,因省内外各地防疫政策不一,货物运输艰难曲折。疫情导致海外消费需求降低,出口订单也随之下降。江苏宏宝集团是国内最大的工具五金生产出口企业之一,疫情导致其海内外物流周转时间大为延长,效率下滑严重。其目前在手订单主要是去年的,新订单预测将下滑。
专家:痛在不通
外贸企业“疫情之痛”,其实也源于近几年来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当前俄乌冲突的意外影响,但无疑因疫情而凸显和加剧。
省社科院世界经济所研究员蒋昭乙分析认为,痛症有四大因素。其一,服装日用品等传统低端产业的订单转移。前两年,因为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疫情严重,转来一批订单,现在这些国家已复工,订单又会转移走。其二,国际运力不足,缺少远洋运输船和集装箱。其三,欧洲汇率波动大,没有期权市场。其四,国内缺少销售渠道。原先很多外贸企业的产业链主体都布局在国外,国内贴牌代加工,只负责生产。家电、半导体、高新机电产品都是我省的主要出口产品,如今国外市场拓展力度下降,转而拓展国内市场,企业缺少渠道,缺乏销售经验。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田林教授认为,中小外贸企业存在一个共性,即规模小、底子薄,需求信息有限,对市场风险的承受力较弱。目前疫情与俄乌战争双重冲击,粮食、原油均涨价,拉高了企业成本。实际上从2020年开始,各国已开始收缩供应链,以减少疫情对自己的影响,这最终会导致中国企业订单减少,客户转移。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的“疫情之痛”其实也叠加了我省外贸企业自身长期以来积累的问题。南京某知名跨境电商公司负责人表示,在国家政策推动和疫情影响下,近几年跨境电商市场异常火热,但不少企业合规意识淡薄,对境外法规缺少了解,造成很多纠纷和损失。如国内电商平台一直是侵权假冒商品的重灾区,在欧盟海关预警系统中,中国商品被列入“高风险”级别。
长短期之策结合“疗痛”
民企是我省外贸业的主力,且极具韧性。据统计,去年民企进出口额占全省的38.5%,超过国企。一季度,我省民营企业进出口4710.1亿元,增长18%,较我省整体增速高4个百分点。
为确保大批中小微外贸企业尤其是外贸民企在疫情冲击下稳定持续发展,省及各设区市已陆续出台一系列纾困政策。4月12日,省商务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帮助商务领域市场主体纾困解难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今年内将组织举办“3+60”场“江苏优品·畅行全球”线上展会和对接会,助力外贸企业高效接订单,省级商务发展专项资金对江苏企业参展费用予以支持。
4月18日,省政府再出台“助企纾困新政22条”,在“苏政40条”的基础上,对外贸业的纾困手段继续增加,力度又有提升。譬如,依托长三角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作机制,全面梳理重点企业需求清单,保障核心零部件和主要原材料供应,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着力做好疫情期间江苏支援上海运输保障工作,落实点对点运输和全过程闭环管理要求,简化申报单证,最大限度减少货车滞留时间。鼓励银行推出抗疫贷、复工贷等线上化、纯信用金融产品,开设因疫情受困企业融资绿色通道。鼓励省属大型国有企业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实行应收账款票据化,等等。“新政22条”中还明确规定,国家各部门与省市同类政策标准不一致的,按照从高不重复原则支持市场主体。上述政策基本属于短期之策,重在一时纾困,扶持重回正轨。
已出台政策实施情况如何?从记者调查情况来看,已公布一段时间的“苏政40条”迄今尚未大面积落地,还未能够普惠多数中小微外贸企业。苏州某国际货运负责人坦言,希望有统一的物流管控政策,保障满足企业维持员工正常生活生产的需求。江苏黎明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磊最迫切的需求同样是确保物流畅通,尤其是原料采购和出口能够正常。
省贸促会、国际商会3月中下旬的调查显示,外贸企业最期盼政府出台的纾困解难政策。首先是汇率稳定,其次是通关便利、出口退税、支持发展外贸新业态,最后是信保优惠、融资便利等,不少企业还希望政府能够进一步出台和完善减税降费政策。
外贸业需要什么样的中长期政策,以进一步“疗痛”?蒋昭乙的看法是,政府可以购买服务,促进良性竞争。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是负责搭建数字经济的核心——平台,让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和调节的作用。融资方面,可以出台规定识别认证中小企业资质,政府担保,银行放贷,三方共赢。田林认为,首先要降低货物从出港到交付的各种成本,保证运输的便捷化。其次要给予外贸企业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如港口建设费、船舶油污处理费等,支持复工复产,完成订单。他同时提出,我省外贸企业要加速改变传统贸易模式,与市场新需求、国家新政策协调配合。譬如,通过跨境电商大力发展线上销售,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满足个性化需求。至于玩具、服装、电子产品组装等传统中低端产品,外贸企业自身也需要尽快升级技术,提升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记者 王峻峰 见习记者 周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