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点亮梦想” 这些“湖南身影”不一般

2022-04-24 15:18:37     来源:湖南日报

2022年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今年航天日主题是“航天点亮梦想”。

太空,神秘又遥远。在逐梦太空的磅礴力量中,有不少“湖南身影”。其中,不仅有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航天员汤洪波等中坚力量;还有一群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有为青年,他们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努力把成绩“写”上太空,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陈家骏:长得帅,搞起科研来更帅

在朋友眼中,85后陈家骏是个帅小伙,摄影、旅游、美食,样样在行;但在同事们看来,搞起科研来的陈家骏更帅、更在行。

在航空航天领域,飞行器的加速度测量精度,长久以来被业内人士看作是制约飞行导航精度的关键因素。湖南航天有限责任公司的惯导研发团队,向这一科研高峰发起冲锋。

作为湖南航天7801研究所重要部门负责人,陈家骏带领团队另辟蹊径,从设计源头入手,进行颠覆式创新。大胆采用新型电路设计,大幅降低干扰源影响,让电路测量精度提高100%,电路体积、重量同时减少50%,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这一创新成果获得湖南省科学技术最高荣誉。

“尝试就像是开荒,每一次付出不一定成功,但收获的喜悦将格外动人。”在新一代惯导设备的研发当中,陈家骏与团队成员用一次次试错为成功铺路,材料选型、电气设计、结构加工、工艺优化等诸多关键技术难题逐一攻克。

只要航天需要,随时挺身而出。一次,某装备重点项目在即将进行飞行试验时,突发数据异常,并伴有影响飞行成败的风险。陈家骏临危受命,克服时间紧、无借鉴经验等困难,经过数个昼夜不懈努力,最终排除故障,并以此为契机改进设计,为项目成功试飞奠定了基础。

陈家骏干事不拈轻怕重,为大力推广“微系统、新三化”技术,他主动请缨承担湖南航天微系统技术的研究任务。通过在电路“芯片化”、测试系统“智能化”、旋转框架“轻小型”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最终实现了产品的小型化、数字化、智能化。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陈家骏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毫无保留地把工作经验和学心得与同事分享,将团队紧紧凝聚起来,塑造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金牌惯组科研团队,先后荣获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湖南省青年文明号等荣誉,为航天事业贡献力量,为国防事业奉献青春。

陈彬:制造最精密的“明珠”

发动机精密度之于航空器,如同心脏健康程度之于人。

在全球工业领域,航空发动机被视为工业王冠上的明珠,能集中体现一个国家工业实力。制造“明珠”,离不开钳工。

13年前,陈彬入职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不分昼夜钻研技术,“痴迷学技术”成为他身上醒目标签。仅用了两年,未满21岁的陈彬就从初级工破格晋升为技师,并逐步成长为某机型转子加工负责人。

航空发动机的复杂,在于涉及几乎所有科学和工程专业领域,并且需要在有限的空间中安装成千上万的零件。“一些关键零件上小孔的定位精度需要精确到0.005毫米。”陈彬说。

一次某机型发动机转子需更换轮盘,更换后要求钻孔加工的连接孔与原有轮盘上的孔同心,稍有差错便会产生质量问题。面对这一极难达到的要求,陈彬一次定位钻出同心孔,再借助导向将其他连接孔一次扩孔到位,100%确保钻孔质量。

寻找更优,永远是陈彬追求的目标。某零件的常规加工方法是用电火花进行切割,要从非常狭小的空间中去加工,效率很低。陈彬认为这是一个实现增效提质的“突破点”,研究一段时间后,他尝试用一个废旧刀柄夹头进行改制,创制出一个类似钻夹头的专用工具,经过反复试验和完善,借助这一专用工具可将该工序效率提升36倍。

13年来,陈彬累计提出了200余条改进意见和建议,还在工作之余组织和参与编写了集加工经验、技巧、改善案例于一体的《金钥匙》丛书,为钳工学精密加工技能提供了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教材。

杨峰:6年发25颗卫星,“让航天触手可及”

3月7日,在“@天仪杨峰”的抖音号上,一期《拍都拍不清楚,SAR卫星有何用?》的视频,收获了1.9万点赞。

视频中,杨峰自豪地告诉大家,目前全球拥有两颗以上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国家,不超过15个,而天仪研究院作为国内一家民营企业就拥有两颗SAR卫星。

用现在网络流行词形容,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杨峰有“凡尔赛”的资本。自2016年落户长沙以来,天仪研究院已实施14次太空任务,成功将25颗卫星送入太空,在卫星发射数量和服务能力上领跑中国民营航天。

2014年11月,国务院出台文件支持商业航天发展,“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从湖南娄底走出来的杨峰,一展敢为人先的格,跑步进入商业卫星领域。

以往,卫星的重量多在吨级,成本动辄数千万起步,研发周期需数年,发射成本多以亿元计。研发周期短、发射方式灵活、成本大为减少的小卫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当民营航天企业纷纷抢占通信和遥感这两个利润丰厚的卫星市场时,初创期的天仪却选择了“国家队”无暇顾及、创业团队不想碰的空间科研市场。市场不大、利薄,却是一条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杨峰介绍,就像企业不用花大价钱购买服务器,而是通过云端低成本获取技术服务一样,这种科研小卫星,为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提供一个太空试验台,灵活高效地开展太空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服务。

创业从来不是坦途。2016年11月10日,天仪研究院第一颗卫星“潇湘一号”搭乘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就在这颗卫星送往酒泉的前一晚,技术人员还在排除故障,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解决各种突发难题。

根据行业内的标准,卫星1千克至10千克为纳卫星,10千克至100千克为微卫星,100千克至500千克为小卫星。天仪研究院最初做的卫星属于纳卫星、微卫星。

2020年12月22日发射升空的“海丝一号”,重达185千克,意味着天仪涉足真正的小卫星领域。“海丝一号”卫星已在轨稳定服务超16个月,期间多次参与国家级任务。

今年2月27日发射的“巢湖一号”,在入轨后一周时间内精准高效地获取首批图像,达到国际轻小型C波段商业SAR卫星的最高分辨率,证明了天仪SAR卫星已具备批产组网能力。

在天仪研究院大厅,“让航天触手可及”几个字十分醒目。这一愿景正在变为现实,6年间,天仪研究院从小到大,从长沙走向省外,还把业务做到了国际市场。

在杨峰看来,“航天的成绩都是在天上交的”。2022年,天仪还将陆续发射多颗SAR卫星,并率先在国内实现InSAR技术应用,为用户提供精准的定制化卫星遥感服务,形成综合高效的全球对地观测和数据获取能力,助力我国应急体系建设。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曹娴彭雅惠

通讯员陈莎)

标签: 中国航天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嫦娥五号探测器 湖南航天有限责任公司

[责任编辑:news001]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