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速讯:作业量明显减少!河北“双减”一周年成绩单:学校课后服务100%全覆盖

2022-07-19 15:54:59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

河北“双减”一周年成绩单

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从5000多家减少到现在4家 学校课后服务实现100%全覆盖 学生作业量明显减少


(资料图片)

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从5000多家减少到现在4家,且全部为非营利性机构,校外培训监管五支队伍逐步建立;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现100%全覆盖,课后服务内容不断丰富,“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出台作业管理办法,所有学校实现每周1天无作业日,学生作业量明显减少……梳理河北“双减”过去的一年,成绩单收获满满。

先后制发40余个配套文件

国家“双减”政策发布后,河北以省委、省政府两办名义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工作清单》,明确部门职责、任务分工、完成时限,系统推动“双减”任务落实。

在《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先后制发40余个配套文件,涵盖了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课后服务、校外培训治理等方方面面的措施办法,为圆满完成国家规定任务创造了条件。

校外培训治理五支队伍逐步健全

联合省委政法委、省公安厅等九部门组成省级校外培训执法工作组,使校外培训治理各项工作真正有人抓、有人管,把教育行政处罚等措施落到实处。

成立了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专家委员会,聘任139名学科专家为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专家库成员,负责全省学科鉴别指导工作。

组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教育教学专家指导队伍,通过主动服务,提高机构培训质量,引导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按要求规范办学。

优选优聘205名省级“双减”工作社会监督员,组建“双减”工作社会监督员队伍,让社会监督真正成为“双减”落地生根的有力抓手。

选聘329名省级“双减”工作信息员,组建“双减”工作社会信息员队伍,及时发现和总结各地“双减”工作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双减”工作正面宣传报道。市、县参照省级层面“五支队伍”建设做法,分别组建了“五支队伍”,不断强化对校外培训的监督、指导和检查工作。

学生作业时长明显得到控制

作业管理机制不断健全。从统筹、设计、布置、批改、监管指导等多方面完善作业管理,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审核管理和质量评价制度,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目前,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均出台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校内公示制度。

作业总量时长得到明显控制。全省基本落实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的要求,实行了每周1天无作业日,学生作业明显减少。

作业设计质量稳步提高。省教育厅教科院研究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12个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各地积极探索,普遍试行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推动作业由量变达到质变。

课后服务三个“全覆盖”

深化课后服务全覆盖实施。目前,全省开展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100%,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服务时间全覆盖。

谋划课后服务全方位发展。年初制定了《河北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提质增效工作方案》,要求按照管理规范化、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资源共享化的“四化”标准,不断提升课后服务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实现“三个延伸”,即:将服务内容由看护、辅导完成作业和常规课外活动,向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高质量的作业指导、提供午餐午休服务等延伸;将服务形式由校内活动向校内外结合延伸;将服务时间由工作日向周末、假期延伸。工作方案内容共涉及5个方面、15个要点、22项重点任务。

强化课后服务典型示范引领。为了实现对各地课后服务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河北省实施了“课后服务三年行动计划”,计划用三年时间,为全省培树一批课后服务示范县,为全省每个县培树一批课后服务示范校。目前,已开展的第一、第二批示范创建活动,共遴选出了48个示范县和409所示范校,正在发挥典型引路作用,提升区域课后服务质量。

打造课后服务品牌工作抓手。其中,“燕赵双减在行动”自5月25日启动以来,组织全省1.4万多所义务教育学校,先后直播了6期“信仰之旅进校园”、5期“心灵之约校园行”、5期“创新服务云论坛”、3期“课后服务云展播”,单次最高观看人次1700万,合计19次直播活动,一个多月时间总共观看人次近1亿,有力推动了全省中小学课后服务的普及和开展。同时,持续推进“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创新课后服务形式和内容。

学校办学质量持续提升

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各地不断深化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推行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学校联盟、委托管理、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办学模式,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从深入学校听课调研情况看,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普遍改革,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已成主流,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得到优化,学生主体性增强,课堂参与度、活跃度深,思维得到拓展,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考试进一步规范。我省在全国率先印发《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规定》,对义务教育学校考试时间、命题、组织、方式、成绩及学生评价等进行全面规范,降低考试压力,深化评价改革。

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只剩4所

坚持严格审批与压减存量相结合。一律不再审批学前教育校外培训机构和中小学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暂停审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大力压减已有培训机构。全省5092所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中,注销1743所,转非学科类3345所,压减率99.9%,剩余4所全部转为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

严格规范机构办学。扎实有效开展学科类治理“回头看”工作,对原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全面排查;规范非学科机构办学行为,出台了体育类、文化艺术类、科技类等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明确了举办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政策要求。

持续推进全国监管平台的应用,印发《关于加快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机构审核进展的通知》,抓牢抓实机构资质审查、预收费监管、收费行为规范等重点工作,推动校外培训监管走深走实。

不断加强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双减”社会监督员的作用,主动发现违规培训问题,让社会监督成为“双减”落地生根的有力抓手,并为“双减”正面发声,为教育正面发声。

多方发力,确保“双减”落地落实

压实学校责任。坚持校外治理、校内协同,明确中小学校长作为“双减”工作第一责任人,凡发现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学生较多的学校,逐一约谈校长,督促其从学校内部查找原因、及时整改。

建立负面清单。梳理制定《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机构禁止性事项负面清单》,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财务收费等方面明确“二十五不得,二十严禁”,按照清单严查违规行为。公布省市县三级举报电话,发动群众提供线索,压实乡镇(街道)治理无证无照机构责任,先后查处隐蔽性学科类培训“变异”行为33起,全部进行了处理。

加强宣传引导。印发《致全省中小学生的一封“双减”公开信》,组织中小学生家长签署《家长“双减”承诺书》,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责任,营造良好家庭育人氛围,与学校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校内校外双向发力,打好“双减”组合拳。

2021-2022年,省财政厅先后筹措落实省以上义务教育阶段补助经费164.9亿元、160亿元,其中公用经费75.9亿元、76亿元,用于学校保运转相关支出和开展课后服务所发生的水电费、耗材、劳务等相关支出,有力支持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课后服务。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积极配合省教育厅做好“营转非”工作,大力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的同时,不断加大教育培训类广告监测力度,实时对全省931家媒体机构发布校外培训广告情况进行专项监测;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发放材料1.2万余份,依法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收费检查,切实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省体育局等部门主动承担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责任。2021年底,省体育局联合省教育厅印发《河北省非学科(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并主动担负起非学科(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审批和监管职责;2022年5月,省教育厅会同省文旅厅、省科技厅陆续出台了文化艺术类和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完善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审批流程。

省发改委、省人社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委编办等部门积极发挥了“双减”职能作用。各部门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财政基本保障、家庭适当分担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在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管理、无证无照违规培训查处、培训机构登记、执法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协同开展工作,有效推进了“双减”各项保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河北日报记者 崔丛丛)

标签:

[责任编辑:news001]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为您推荐